为有效破解基层“熟人社会”监督难题,银川市委第二轮巡察时,成立6个交叉巡察组,运用“五+”工作法,对所属县(市)区6个重点乡镇(街道)及下辖97个村(社区)开展“推磨式”交叉巡察,减少关系网和说情风的干扰,打通党内监督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谋划+调研,选准对象察。市委高位谋划,把选好交叉巡察对象作为交叉巡察关键环节抓实抓好,坚持“市级统筹、县级实施”原则,审定巡察工作方案,压实市县两级政治责任。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带队到所辖6个县(市)区开展摸底调研,全面分析各县(市)区党委巡察工作开展情况,从各乡镇(街道)体量大小、区位特点、发展水平、产业特征、政治生态等方面综合把握,本着利于工作、任务均衡、互促共进原则,商各县(市)区党委选定6个乡镇(街道)作为交叉巡察对象,并延伸巡察下辖97个村(社区)。
回避+保密,确保敢于察。发挥“生人生面”优势,按照任职回避、地域回避、公务回避要求,抽调纪检、组织、农业农村、审计等领域骨干选优配强交叉巡察组,“整建制”交叉至其他县(市)区,编为进驻地县(市)区党委第一巡察组开展巡察工作。按照“谁使用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为巡察组配齐配全专用保密设备,组织学习巡察纪律要求,发放《保密责任告知书》,集中签订《巡察工作“十不”规定承诺书》,落实巡察资料零持有制度,坚决做到不扩散、不隐瞒、不泄露巡察中发现的问题,防止跑冒滴漏。
规范+创新,促推比赶察。明确巡察监督重点、监督方式、时限要求,规定交叉巡察组统一由进驻地县(市)区党委授权、管理,完善住宿、车辆、办公设备等后勤保障措施,确保交叉巡察各方责任明确、标准一致、有序开展。探索通过社区网格员、居民微信群加强宣传;“赶大集”发放《巡察工作指南》,倾听民声、收集民意45条;上山头、下地头、坐炕头,与2135名群众面对面拉家常、聊政策、找问题;解决了信访电话“静悄悄”、联系信箱“空荡荡”问题,收到群众来电来信来访112件,提高群众对巡察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。
联动+融合,凸显成效察。市委巡察办采取“定期电话指导、不定期现场督导、关键环节发函提醒”相结合的方式会同进驻地党委巡察办共同指导督导各交叉巡察组,逐组了解进度、指导业务,帮助解决困难,加强市、县、组三级联动。实行办组融合,交叉巡察组参加当地巡察办业务学习会,促进县区间学习交流。探索联合互动,交叉巡察组临时党小组与被巡察党组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,共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、走街串巷宣传反诈知识,促进相互理解,推动巡察组与被巡察党组织同向发力、同题共答。巡察6个乡镇(街道)党委(党工委)发现问题255个、村(社区)问题879个,移交问题线索8件、立行立改问题29个。
跟进+督导,落实整改察。对巡察发现问题,各交叉巡察组直接向被巡察党组织所在县(市)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书记专题会议汇报,市委巡察办派员列席会议,就巡察工作和整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。被巡察党组织所在县(市)区纪委监委和组织部门跟进日常监督,三个月整改期满后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改落实情况督查,督促被巡察党组织举一反三、建章立制彻底整改。市委巡察办定期了解督促交叉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进展,推动解决了一批漠视群众利益、关怀弱势群体不够等问题,得到当地群众好评。